百年沉浮逐幻去,一夢逢春變古今。中國夢圖景鐫刻了幾代中國兒女的奮鬥與青春,凝結了對家國命運的關切與共識,表達了國人孜孜以求的信念與決心。今天,隨著以微博、微信為代表的微傳播逐漸興起,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思維取向也在悄然改變,這對中國夢共識的形成與凝結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影響。
  在微傳播語境下,對中國夢的解讀和闡釋帶有即時性、敘事性、評論性、裂變性等特質,從自我傳播到人際傳播、群體傳播,最終達成社會共識。必須看到,這種傳播特質是一柄雙刃劍,積極與消極作用並存。從積極層面看,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的轉發評論實現參與和互動,這種平等交流改變了人們的感知模式,較好地促進了公眾對中國夢的理解與認同。然而,微傳播在提高受眾判斷力和鑒別力方面又存在天然缺陷——在信息接收環節,公眾不易甄別千差萬別、來源蕪雜的信息是真是偽;在參與互動環節,由於不對等的信息交換背景,理性往往被群體化情緒所左右。一些謠言和“雜音噪音”的瞬時海量傳播,常常會引發群體性的焦躁、不滿和憤懣,造成群體性盲動,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眾對中國夢的理解與期待。
  因此,在媒體格局深刻調整、輿論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,規範微傳播空間,加強微傳播治理是凝聚中國夢共識的迫切要求。
  首先,創新微傳播治理範式,以符合微傳播發展規律的手段強化中國夢的正面闡釋與宣傳,用中國夢這個最大公約數去整合、通約微傳播中各種思想差異和認知偏差。要註重統籌運用傳統媒體和微傳播媒介,著力構建整體聯動、優勢互補、覆蓋廣泛的中國夢傳播格局,建立良性的微傳播生態環境,讓公眾意識到中國夢是所有個人理想訴求的根本皈依,理解國家夢和個人夢之間的一致性和共同性關係。同時,向公眾傳遞有價值的權威信息,有意識地引導其對公共事務的關註方向和價值判斷,引導盲目批評向建設性意見轉型,從而最廣泛地凝聚社會共識。
  其次,主動設置和營造主流健康向上的議題話語,防範議題陷阱,搶占意識形態高地。從輿論生態變化的角度看,微博微信在話題設置、影響輿論方面的能力日漸增強,大量網絡熱點議題在微博微信中呈現迅速生成、發酵和擴散的態勢。因此,必須緊密跟蹤網絡熱點議題的連鎖演化和再生,防範議題陷阱,在微博微信中多維嵌入,用積極向上的議題鏈牽引正能量的價值鏈,昭顯中國夢的力量和聲音,進而使中國夢在微傳播的意識形態領域占領制高點,擁有話語權。
  第三,規範微傳播底線,為中國夢凝聚道德支撐。遵循文明上網七條底線,加強微傳播空間的法治管理,引導公眾自覺堅守社會主義制度底線,增強自律和責任意識,抵制網絡媚俗、網絡訛詐、微博炒作等惡俗信息,樹立對社會公共秩序的尊重意識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聚中國夢共識的精神支撐,充分拓展道德楷模在微傳播空間中的擴散廣度和深度,褒揚真善美、鞭笞假惡醜,培育知榮辱、講正氣、作奉獻、促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。同時,建立微傳播風險預警與干預機制,對信息風險和輿論暗流實施精準靶向的微干預手段,增強微博微信用戶對錯誤觀點的免疫力,降低傳播風險。
  最後,糾正傳播空間的價值偏見,化解網絡浮躁與焦慮。微博中的躁動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對現實的浮躁,應當積極引導公眾對成功意義的理解,幫助網民糾正價值偏見。針對微語境中較為突出的“物化生存、精神懈怠”現象,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,樹立中國夢的引領航標和精神火炬,重構國人的精神家園,為廣大公眾在自傳播空間中提供精神支柱和價值導引。要在微傳播領域堅決批駁錯誤的思想和觀點,細緻而深入地開展輿論引導和鬥爭,用真理戰勝謊言、謠言,引導人們實現從“努力無用”到“務必奮鬥”和“享受過程”的思想轉變,讓微博中那些無處皈依的“自我”安放在中國夢的理念和情懷中,從而化解網絡焦躁,讓公眾對中國夢的感知從“信”到“愛”最終落實到“行”。
  (作者單位: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,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“深化中國夢”理論專項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)
來源:光明日報
(編輯:SN14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75tozl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